骗子不是一夜变多了而是太会上网了 网络骗术升级!近段时间,关于“江湖骗子”的报道频现。例如冒充“中国科学院院士”的阮少平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,到处招摇撞骗、活动演讲,最终身份被拆穿。还有一批所谓农业主播,打着助农旗号推销假冒伪劣农资,实则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,所有头衔、“科普”均系瞎编。更有人自称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”“苏辙后人”,结果被多方打假。这些骗子的手法并不高明,漏洞百出,却在网上高调游走多年,大赚流量名利,令人不解。
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直播,各类信息一键可得,大众不仅获取的信息很多,查证信息的渠道也很多。按理说,骗子应该鲜有市场,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。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曾是其魅力所在,但也构成了泥沙俱下、真伪难辨的现实考验。谣棍横行,信口雌黄,大量账号开局一张图、内容全靠编;“李鬼”乱舞,以假乱真,仿冒知名机构、专家、艺人开账号、发视频、做网站;“达人”攒动,人设虚无,不少博主热衷立“达人”“专家”人设,头上一堆虚假头衔,实则对专业领域一窍不通;电信诈骗四处出击,不法分子渗入短视频平台、直播间、二手物品转卖平台等新兴互联网空间,针对各类细分群体实施诈骗。各路骗子粉墨登场,搅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,网友一次次被愚弄、被误导,甚至有的还搭上了安全健康。
有人说,不是骗子一夜变多了,而是骗子太会上网了。这话某种程度上点出了网上各类骗子横行的原因:许多人深谙网络传播之道,精通平台流量逻辑,懂得“拿捏”人性。当下处于“后真相时代”,越是情绪化、极端化,越容易引流吸睛。假账号、伪科普本就是为了迎合流量而生,或是抓住大众头衔崇拜、标签崇拜的心理,大搞“包装”;或是迎合低俗化、功利化心态,靠“一夜暴富”等爽文圈粉;或是情绪先行、剑走偏锋,狂蹭热点事件。如今,不少骗子还率先玩转了AI,批量生产不实内容,文字、声音、图像和视频等深度融合,速度快、产量高,蛊惑力强,辨识难度越来越大。
骗术升级之外,不断加厚的“信息茧房”也蒙住了大众辨别真假的双眼。算法时代,技术系统性地进行着“信息定向投喂”。仅凭用户在浏览内容上停留时间的长短,算法就能实现对用户偏好的“精准”画像。强大的“算法推荐”模式下,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,但无节制地投其所好,也一步步催化着人们的信息偏食。当一个人长期处于“回音室”中,接受不到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,便会愈发排斥不同观点、意见,久而久之,就可能走向认知窄化、思想固化、智识退化、情绪极化,判断事物非此即彼、非黑即白。这种情况下,对于满载“情绪产品”的账号的刻意迎合,许多人“抵抗力”自然会下降。
辨识真假的渠道一定程度上被污染,也是骗子看似拙劣却久久未被拆穿的原因之一。查询信息时,大家早已习惯使用网络搜索,但在自媒体信息、AI信息泥沙俱下的当下,“一键搜索”出来的内容很多时候并不靠谱。一搜再搜中,各种虚假内容、不实信息反而为骗子背书,还会在相互借鉴、印证中被放大,成为信息河流中冲不走的“烂石头”。如此一来,查证信息不免陷入“用谎言验证谎言”的尴尬境地,最后甚至“负负得正”,二次受骗。与之同时,凡事问AI也成了一种“新时尚”,但由于网络信息污染以及“AI幻觉”的存在,其给出的答案很多时候是“一本正经胡说八道”。
挤压骗子的生存空间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,强化监管、完善技术、理顺规则都不可或缺。监管部门有必要积极行动,应时而为。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平台是最重要的一环,核实众多博主身份的真实性、海量内容的真实性当然不易,但至少可以不断强化资质审核,优化流量分配机制,建立有效投诉举报渠道,化被动为主动。骗子之所以有市场,其实是以一种畸形的方式,“接”住了某些群体的需求。平台能否下定决心,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流量扶持,与“带病”的流量及时“切割”,是打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困境的关键。复杂环境更对社会大众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,增强主动思辨、判断是非的能力,也是避坑防骗的基础。不能信息越丰富、技术越发达,却距离真实越远。当一个更加完善的机制建立,一个更加理性的环境形成,魑魅魍魉才会不敢露头亦无处遁形。
凤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